鄧雅文學姊

服科所第七屆

日本蔦屋書店

東京銀座店 文具部

Q:目前在做的是什麼樣的工作呢?當初為什麼會想做這份工作?

目前我是在蔦屋書店的文具、雜貨部門,職稱就是文具部的職員。我們的工作蠻多元的,主要是做行銷企劃,但有時候店裡忙的時候,也要做一般店員的工作,像是結帳跟推銷產品,要跟客人介紹日本文化。其實當初來清大這邊就是想留學,看這邊有很多交換的機會,服科這邊的學生,又有工業設計背景的,誤打誤撞就來這邊了。我是去研究所日本交換的時候順便面試蔦屋的,然後就通過了。在日本那邊還沒去就職的時候,中間也有先在台灣工作一下子。

Q:目前服務的單位有什麼樣子的特色?

我工作的地方是東京銀座店,有三成到五成的客人是外國人。蔦屋書店每間店會有不一樣的特色,像我們銀座店特徵是藝術跟日本文化、是賣精品的,而代官山的店則是主打商業跟汽車。我們店常常配合國內外展覽,做相關主題的企劃跟產品陳列。這邊的夥伴年齡層都蠻年輕的,周圍的前輩大概都是30歲以內。企業文化的話,基本上就是想做這件事的話,上面的人就會讓你做,蠻喜歡的。像是前輩想出自家品牌的巧克力,就自己把細節都談好,再去跟上面談,你只要想讓什麼事情成真,都是有可能的。這邊的動作跟步調很快,公司都會叫你有展覽就趕快去看。我周圍的人都有點像工作狂。

Q:在日本蔦屋書店,跟台灣書店工作有什麼差異嗎?

在蔦屋的工作比較多元,會同時做門市的工作,又會做行銷企劃的工作。台灣的書店工作區分比較開,門市職員就只做門市職員,對外企劃比較偏採購在負責的部分。主要還是因為門市人力不夠,所以行銷企劃人會來支援門市的運作。平常我的工作時間,有兩成在店裡,八成在幕後。還有一點,就是蔦屋的營運目標跟「無印良品」或「誠品書店」比較像,有在推自家設計的產品,所以我們職員也會涉及產品設計跟開發這一塊。台灣書店職員不會談商品開發,頂多跟廠商談櫥窗該放什麼,其他事情都是採購在做,不會談到產品的設計開發。


Q:目前去日本多久了?在日本生活型態大概是怎樣,跟台灣工作有沒有差異?

我是去年四月去日本,前年九月才畢業的。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因為在蔦屋的工作室輪班制的,下班之後比較不能跟同事出去玩,跟台灣工作時差異有點大。

Q:最喜歡跟討厭這份工作的什麼地方?

藉由這份工作的機會,可以去看一些比較好的展覽,瞭解的事情會變多,見到的客人也是各式各樣,視野會變寬闊。討厭的話就是,畢竟我們是書店,是排班制,像是日本放連休跟黃金週,都沒辦法跟著放假。還有就是跟客人交流的部分,因為我日文也沒有到說得很好,或者是發生一些小差錯,之前有被客人客訴過(笑)。

Q:做這份工作,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跟能力呢?

也沒有說一定要具備哪些能力,工作的時候,大部分以日文為主。會說英文很吃香,特質也是在服科有學到的東西,提案不喜歡,但我會去同理客人會不會喜歡、及客人需要什麼。

Q:日本的文化有什麼特色嗎?

日本人寫信很長,跟西方比較像。日本人會有很多社交用語,講完重點之後,還蠻重視禮儀的。

Q:以前在服科的時候,修過哪些課程?

(覺得培養出哪些能力是跟現在工作很呼應的、有幫助的?)

我大學是學工業設計的,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是Soumya,但我沒有學程式,只有跟雷門做設計圖表,再去做質量或量化的研究,最難只有用到tablo吧!

那個時候比較記得就是修小王的跨文化,跟秀茹老師的課。還有去台北科大修服務設計。以前上服務創新的時候,我們有到全聯觀察客人,我覺得這部分還蠻重要的,還有學習訪談的技巧,現在大概進來書店工作之後,會培養出看到哪個客人,大概就可以知道,要不要去跟他聊聊的能力。其實課程跟出來工作之後的技能不會100%有連結啦,但很多課程到實際場域做研究這種事情,還是蠻好玩的。

Q:未來的目標和規劃?

最近真的有考慮,要不要回去~到國外之後,就會發現只有身邊的人是真的。在台灣工作也不要工作過頭。我先再努力一年看看,之後要辦奧運嘛,奧運之前客人量可能會到巔峰,我想推新產品看看,能做的事情就做做看!之後可能會回台灣上班,或者在日本換工作。主要還是因為排班太辛苦了,上班兩天、休息一天、又上三天,沒辦法建構正常的生活,跟朋友見面的時間又很少,大概需要某種特質的人可能才可以接受。至於想推什麼產品的話,我個人比較不愛鋼筆,如果可以的話,想做高級的文具。

Q:有沒有什麼給學弟妹的建議?

首先真的要把英文學好,像我們工作常常要對外接洽,還有跟客人交涉,語文能力真的蠻重要的。

再來,就是要珍惜服科的好同學。我以前在服科的時候,是真的大家感情都很好,大家還是會互相關心,這是服科的精神。服科好像沒有給人那種既定的印象,但我覺得那個反而是好處,你後來可以證明說很多東西都可以做,可能大家的背景都不一樣,最後出社會之後也會一直換。要珍惜身邊的同學。

生命中常常會有很多挑戰嘛,如果可以,盡量選比較難的事情做,回頭來看會比較有成就感。